培養簡介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創建于1955年2月,是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從事食品、生物工程研究與開發的科研機構。1999年7月由原國家輕工業部直屬事業單位轉制為國有大型科技型企業,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保利集團所屬中國輕工集團全資子公司,2003年4月被北京市科委認定為北京市科技研發機構。研究院擁有國家級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CICC)、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全國食品發酵標準化中心、全國食品發酵工業科技情報信息中心、國際培訓中心和發酵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機構,還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3年研究院遷入新落成的研發總部基地——北京朝陽區酒仙橋中路24號院,郵編:100015,研究院現有職工約290余人,其中教授級高工30人,博士40余人,專職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200余人。
研究院已形成由歸國博士后、博士、碩士和有豐富工程化實踐經驗的中青年科研人員為骨干的學術水平較高、結構合理、攻關能力強的科研團隊。研究院不僅可以勝任多學科的研究課題和任務,而且在行業領域內的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和工程化方案、設備和控制等各方面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有多項目技術集成和推廣應用的能力。
研究院注重以市場化方式整合、完善現有技術成果,積極構筑、形成食品發酵工程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工程化轉化平臺。與各相關行業協會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基礎,緊密結合行業、企業和市場直接需求,積極承接行業內大中型企業的科研開發任務,使科研項目的研究起點始終立足在市場開發需求上。特別是近10年,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作為國家級綜合性研發機構,以“創新發展、 服務行業”為核心理念,全力打造“技術創新平臺、食品安全保障平臺、技術貿易平臺、產業化轉化平臺”建設,努力為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研究院于1986年7月28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第三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單位代碼:83705),成為二級學科——發酵工程(082203)碩士學位授予點,2011年增列為一級學科——輕工技術與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0822)。平均每年24名在讀研究生在院攻讀學術型碩士學位。近30年來已有100多名碩士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專業人才,這中間的許多人成為國內外食品和發酵領域的拔尖人才,成為研究院培養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院研究生課程設置合理,基礎課設在天津科技大學,導師群體均為具有豐富實踐操作經驗和較高理論水平的業內專家,研究生在院期間將具有豐富的下廠實踐機會和參與縱橫向課題研究的實踐機會,同時還參與多渠道、豐富的國內外學術會議等實踐機會,為研究生開闊學術眼界提供多方位、多層面的平臺和空間;同時,強調論文選題的應用性,畢業生就業優勢突出。
研究院學科建設依托研究院60年來在食品、發酵工程技術領域創造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和成熟的技術研發團隊,以設施完備的實驗室和中試規模的儀器設備以及每年2000萬元的研究經費投入為保障,開展的縱、橫向研究項目研究方向明確,選題兼具前瞻性并注重實踐生產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研究成果有的直接轉化滾動為863計劃、支撐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有的經產業應用起到了改進落后工藝,實現資源綜合利用,開發新產品,實現加工過程質量安全保障的良好效果。
學科點自1986年成為國家第三批碩士學科點以來的近三十年里,學科方向由窄變寬、特色愈加突出,學科方向從原有的單一釀酒技術研究與開發逐漸拓展到現今五個學科研究方向。2003年以來我院研究生招生規模逐漸擴大,近五年來每年招生錄取比例均達到3:1以上,初試分數線超國家線30分以上。畢業生具備較強的研究與實踐綜合素質,就業競爭力強,得到錄用單位的普遍好評。
學科建設還依托研究院綜合優勢和食品安全、食品工程、發酵工程、傳統釀造、食源性蛋白等優勢研發平臺,緊密切合國家、行業、企業和社會需求,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創新培養機制、注重培養質量,努力把本學科點建成自身特色突出的輕工行業創新型科研開發人才培養基地。
學科點形成了工業微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傳統發酵食品微生物代謝及全生命周期控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食品生物制造安全技術與質量科學標準化工程、現代生物技術在健康食品工程領域的應用及營養機制研究、功能食品及發酵食品的生物制備與健康應用評價五個學科方向。
學科門類名稱及代碼
|
一級學科名稱及代碼
|
博士后流動站
|
二級學科、專業名稱及代碼
|
學位級別
|
08 工學
|
0822輕工技術與工程
|
企業博士后工作站 |
082203 發酵工程 |
|
碩 |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發展質量年度報告(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