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標準化技術研究與應用
標準與數字化研發部長期致力于食品與發酵工業領域標準化工作。承擔了全國白酒(SAC/TC358)、釀酒(SAC/TC471)等7個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以及薄壁金屬容器(ISO/TC52)、生物技術(ISO/TC276)等國際標委會秘書處或國內技術歸口工作;擁有全國食品發酵標準化中心工作平臺。在食品安全、產品真實性、食品鏈溯源、食品感官等領域和釀酒、飲料、特殊膳食、罐頭、工業發酵、食品添加劑、焙烤食品、冷凍食品、休閑食品等行業的標準研究制定、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標準信息研發部積極順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標準化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以服務政府、服務企業和服務行業為己任,強化標準研究,構筑標準核心競爭力,拓展標準化咨詢與行業服務功能,以市場為導向,提升服務意識和質量水平,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食品與發酵工業領域標準化專業權威機構。
聯系人:郭新光
聯系方式:010-53218328;13501364700;cnscff@263.net
方向1 食品與發酵領域質量安全標準化基礎研究
致力于開展食品安全、釀酒、飲料、特殊膳食、罐頭、工業發酵、食品添加劑、培烤食品、冷凍食品等行業和領域標準化基礎研究、國際國內標準制修訂。重點內容包括:
食品安全標準基礎研究與標準化(限量標準的制修訂;食品中微量成分檢測方法開發與標準化;食品中危害因子含量普查、風險評估、風險預警;)
功能發酵食品原料與添加劑標準化(工業發酵標準體系規劃建設;酶制劑、益生菌、益生元等功能發酵制品國家行業標準研究制修訂;質量分級、活性評價、安全評估技術與服務;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學新食品原料合規性申報);
包裝材料研究與標準化(食品、飲料及啤酒等產品的金屬包裝基材、容器、金屬蓋及實罐標準化、質量和安全性評價、包裝材料的國內及國際標準化)
酒類感官標準化技術研究(白酒風味輪研制應用、白酒感官標識評價認定、感官軟件的開發推廣);
國際標準研究(薄壁金屬容器國際標準制修訂;生物技術、微生物、水果與蔬菜制品領域國際標準組織制修訂)
傳統發酵食品標準化技術研究(飲料酒、釀酒大曲、酵母、乳酸菌、酸面團菌種鑒定與質量評價)
制定完成800多項食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包括產品標準、生產規范、方法標準、食品添加劑及營養強化劑、食品接觸材料等領域),推動國內有關單位提出了10余項國際標準提案。承擔多項與有關科研項目,如“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究計劃、歐盟國際合作項目、“一帶一路”研究項目、國家風險評估中心項目等。
方向2 食品合規性研究與申報服務
依托標委會秘書處60余名專職工作人員、500余名專家資源,以及食品添加劑(含營養強化劑)、產品、分析方法、生產規范等食品安全標準100余項制修訂工作經驗,提供標準法規和技術研究咨詢服務,提出企業合規性問題的解決方案,通過合規性申報、技術研究與標準制定等方式,解決企業食品研發與生產中遇到的法規問題。具體內容包括:
生物制造(生物合成)食品原料和添加劑合規性研究
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擴大使用范圍)咨詢申報
新原料、添加劑和營養強化劑產品規格檢驗方法標準研究制定
保健食品、特醫、嬰配注冊與備案法規咨詢與技術問題解決
新食品原料風險評估、質量安全標準制定、功能活性評價、標準宣貫研討會
方向3 食品標準法規信息研究與咨詢服務
依托標委會職能,發揮秘書處20余名專職工作人員以及行業內食品安全、釀酒、飲料、特殊膳食、罐頭、工業發酵、食品添加劑、培烤食品、冷凍食品等領域500多名技術專家和管理人才資源,開展標準法規和技術信息研究、產品開發、標準宣貫培訓等工作。重點內容包括:
標準信息跟蹤與分析研究
標準信息類咨詢產品的開發與服務
國內外相關標準法規數據庫研究
企業內控標準體系構建
食品標準化軟科學研究
標準體系和產業技術研究與規劃
產品合規性技術支持與評估
食品標簽合規性研究
食品安全標準化技術培訓
食品質量與安全標準宣貫培訓
曾完成農業部、工信部、國際洋酒生產商協會、茅臺股份等的標準法規專項研究和服務項目。涉及國際標準跟蹤、標準體系規劃、標簽審核、標準法規培訓、食品安全風險信息預警等方面。
方向4 食品質量安全保障平臺服務
依托全國食品發酵標準化中心和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構建的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服務平臺集中了標準、檢測資源、專家、技術優勢面向行業、企業和政府機構提供全方位的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服務。具體內容包括:法規與標準服務體系、檢測平臺服務體系、質量管理服務體系、風險預警與應急服務體系。
一、法規與標準服務體系
1.標準制、修訂及培訓工作
2.標準法規動態信息通報
3.標準法規數據庫
4.產品合規性技術支持與評估報告
二、檢測平臺服務體系
1.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技術研究
2.實驗室人員培訓
3.檢測方法比對驗證
4.企業實驗室檢測體系建立
5.第三方委托檢測
三、質量管理服務體系
1.完善與整合管理控制體系。
2.過程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
3.快速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
四、風險預警與應急服務體系
1.風險因子基礎研究
2.應急系統建立
3.產品真實性基礎研究
曾完成瀘州老窖、古井貢酒、天地壹號、養元六個核桃、中信國安、趵突泉、栗珍坊等數十家企業的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服務工作。涉及飲料、白酒、葡萄酒等多個行業。建立了面向企業客戶需求的食品標準法規技術服務產品和形式。累計開展食品標簽等標準咨詢累計超過100余次;發布行業動態信息累計1000條以上;撰寫完成各項目相關分析報告50篇;形成專題研究報告20份;積累相關專題的標準、法規文本資料約5000份;培訓人員300余人次;推廣應用快檢方法、儀器累計價值上千萬元。
科研骨干
郭新光,中國食品院副院長兼標準與數字化部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食品、酒類和發酵行業標準化基礎研究和標準制定工作。特別是在白酒和釀酒領域,開展前沿性標準化基礎研究,形成了以國家標準為主體的技術標準體系,奠定了發酵院在白酒、釀酒標準化領域的權威性地位。
王健,標準與數字化部副主任、教授級高工,日本新潟大學博士、博士后。承擔中國食品院近紅外快檢平臺的建立、分子光譜學科發展、快檢新產品研發、智能制造與數字化服務領域拓展等工作,致力于新型快速檢測技術在酒類釀造中的轉化與應用,推動了快檢技術在一線生產企業中的實際應用。主持與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科技部院所專項,“十三五”重大專項、“十三五”國際合作專項等科研項目30余項;獲得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省部獎勵2項。
仇凱,標準與數字化部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從事罐頭食品、食品接觸材料、特殊膳食食品、冷凍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食品配料領域標準化工作,參加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清理整合專項。
劉明,標準與數字化部副主任、教授級高工,博士、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博士后。主要負責工業發酵(包括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學)、食品添加劑和配料、特殊食品及原料等領域標準化研究、標準制修訂和體系規劃工作。推動建設功能發酵原料-營養健康食品產業化保障服務平臺,重點圍繞酶制劑、益生菌、益生元等功能性發酵產品和新食品原料,開展質量分級、安全評估、活性評價等標準化基礎研究;提供新食品原料、添加劑新品種、特殊食品等標準化評價研究、合規性咨詢與申報服務。還兼任CAC中國食品法典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ISO國際食品微生物學標準化工作組專家等。主持和主要承擔完成國家行業標準50余項。持和主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子課題、質檢公益項目、市場總局委托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10項。獲得輕工聯合會等省部級獎勵8項。